除了爱情,这世上还有一个永恒的话题,那就是,减肥……无论你是正在尝试抑或刚遭遇了减肥失败,都别灰心。兵法有云: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”如果减肥是通向健康的必经战役,那么本篇已经提前帮你打探了重要敌情。
世人对胖和瘦的定义并不相同,有人觉得穿下紧身裙子才是瘦,有人觉得行走困难了才算胖,那么在讨论如何减肥前第一件重要的事便是——判断自己真的需要减肥吗?
医学上有很多用来诊断肥胖的工具,最简单实用的方法有下面两种
1. 体质指数(BMI)
BMI=体质量(kg)/ [身高(m)] ²
如果结果在18.5~24之间为正常,24~28之间为超重,超过28为肥胖
2. 腰臀比(WHR)
髂骨上缘与肋骨下缘之间的中点的围度为腰围,臀部最宽处为臀围,两者之比为腰臀比。
男性腰臀比超过0.9,女性超过0.8,则视为中心型肥胖。
悄悄透露一下,腰臀比0.7的女性身材是最受欢迎的。或许,你默默一算发现自己居然腰围或是体质指数超标了。不用再怀疑,要减肥的就是你。
为什么看着不胖,计算出来却超标?
有人会奇怪自己看着不像胖子,只是年纪大了肚子圆了些,腰部多了圈赘肉,也要减肥吗?其实腰围增粗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肥胖。
BMI只能反映全身脂肪的含量,但是除了体内脂肪的总量,更关键的是这些增长的脂肪分布在身体的哪里。
增长的脂肪一般分布在两处:皮下脂肪和内部脂肪。
皮下脂肪(Subcutaneous Fat),也就是身上可以摸到的“肥肉”,常堆积在臀部周围、下腹部及大腿。而内脏脂肪(Visceral Fat)则不同,它存在于腹腔内,围绕着肝、胰脏、胃肠等内脏周围分布。
研究已经证实内脏脂肪与慢性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,而渐渐变粗的腰围,正是内脏脂肪增加的表现。这些累积在脏器周围和内部的脂肪会发出错误的化学信号,产生不同的激素干扰正常的新陈代谢,引发胰岛素抵抗,并最终促进慢性疾病的发展。所以哪怕体重不重,只要腰围长期居高不下,在中年时期发生冠心病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风险都很高。
脂肪堆积部位的不同,也导致了视觉效果上不同的肥胖身材——苹果形和梨形。而内脏脂肪丰富的人,更趋向于苹果形身材。所以相比全身均匀的胖子,年纪轻轻就大腹便便的人更需要尽早开始体重控制。
为什么胖的偏偏是我?
或许那个你一直忽视的因素就是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,快来自查吧
遗传
双亲中一方为肥胖,子女的肥胖概率为50%;双亲都为肥胖,子女肥胖的概率为80%。
婴幼儿期的肥胖
婴幼儿期的肥胖易引起体内脂肪细胞的增生活跃,导致幼儿的脂肪细胞数目从小就比常人多,成年后肥胖的机会也更高。(注:幼儿年龄×2+8为标准体重,超过标准20%为肥胖)
年龄
随着年纪增长,内分泌代谢和劳动量的降低,消耗热量也相应下降,如果仍然维持青壮年时养成的进食习惯,容易导致能量过剩,逐渐变胖。
不健康的食物选择
长期摄入高糖高脂类食物,饮用大量酒水、含糖饮料等低营养密度食物,并缺少全谷类和新鲜蔬果类摄入。
不健康的饮食习惯
不吃早餐、喜欢额外增加夜宵;过多在外就餐;进食速度过快,边看电视边吃饭;为避免浪费而过量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都会影响肥胖的发展。
久坐的习惯
因为职业等原因长时间端坐。研究显示,久坐与中心性肥胖有很大的关系。利用下班和双休日锻炼增加活动量,但是仍无法抵消久坐对身体的影响。
缺乏体力活动和运动
出门采用便捷的交通工具,从事轻体力劳动;娱乐时间采用玩电脑、看电视等静态的消遣活动,导致体力活动减少,消耗热量的机会大量减少,多余的热量易变成脂肪储存起来。
如何识破不靠谱的减肥?
首先不要被体重秤欺骗。秤上的数字代表的是身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的总质量,其中包括了骨骼、肌肉、各内脏器官、脑组织、血液,以及脂肪组织等。所以数字的波动并不直接等同于胖了或是瘦了,常见的波动因素如:身体的水分含量、脂肪含量或是肌肉含量的变化,三者任一都可能引起数字波动。
对于减肥的人来说,最关键在于如何保证肌肉不减少的情况下,减少脂肪。
一些不当的减肥方法,比如过度饥饿方法会导致瘦组织重量(肌肉组织)的减少,引发新陈代谢的减慢。一旦停止此类减肥法,立刻会胖起来,如此一胖一瘦的循环会对身体造成巨大的伤害。所以这类顾此失彼的减肥方法,需要从一开始就认清。
一般不靠谱的减肥法具有以下单个或多个特点,可以注意辨识:
1.声称可以持续快速减重(超过每周1kg)
2.依赖某一种产品或食品,声称其具有减肥特效
3.低于每天800kcal的能量摄入
4.长期执行单一的膳食方案,方案中未包括膳食宝塔推荐的五类食物组(谷类、蔬菜水果、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、奶类和豆类、烹饪油和盐)
小结:体重控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,当减肥脱离一个口号,开始真正侵入平静的日常生活时,你需要坚定的信念。这信念来自于对自己不良生活习惯的认识,对肥胖危害的深刻理解,对基于科学理论减肥方法的信心,以及对自己能够改变的肯定。面对肥胖,你准备好了吗?
参考资料:
1.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.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者预防控制指南. 北京:人民卫生出版社,2006
2. 蔡威. 现代营养学. 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0
3. Moore,陈伟译. 营养评估与营养治疗手册. 北京: 人民军医出版社,2008